「從空中看地球」攝影展的作品,我想是屬於那種非常需要導覽文字的創作。每一幅作品其實在作者按下快門的瞬間,都有相當深厚而沈重的意涵,然而視覺效果畢竟太過完美,由高空鳥瞰美麗的pattern,豐富的色彩變化,實與虛、陰與陽,波瀾壯闊的構圖,的確在讓人發出讚嘆之餘,忽略了作者的原意。
也許這樣的作品在一系列震撼、感動、思考、反省、再次感動的過程中,是作者(或者委託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本意。毫無疑問,楊亞祖貝童是相當優異的新聞攝影家,無論取材與取景都令人驚豔。在真正瀏覽過攝影作品之前,我不否認曾經懷疑過,「鳥瞰」的取景方式,會不會流於譁眾取寵的把戲?然而當我站在一幅幅震攝人心的畫面之前,我知道我的顧慮是多餘的。「鳥瞰」不過是一種「工具」,攝影師本身的思維(當然還有技巧,這不在話下),才是左右作品價值-對個人、全人類與地球-的關鍵。
單就攝影展的主題-從空中看地球-來看,「鳥瞰」本身就是一個極重要的主題。除了可以用較為全面性的角度觀看我們的生存環境,更得以體會到人和地球之間的互動、比例、以及生活的痕跡。
幻想我們透過「顯微」micro的世界,看到雪花完美六角形結晶、礦石優美結構時的感動,很難想像,當我們往後退縮,退到了天際,回望地球的外衣,捲起白色浪花的水面波紋、由著日以繼夜沙漠狂風吹拂後的黃沙紋路,呈現的依然是「自然」形成的規律、圖案。然而不光是自然景觀如此,在一系列作品之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即使是「人為」的斧鑿痕跡,依然呈現著有趣的圖案與規則。小則傳統市集中,魚販隨意擺設的魚堆,聚集的人群,大至自然生成的聚落鄉鎮。也許有著如蜂巢般神秘的原因與規律性,而至於聚落與人群,或許呈現的正式人與人互動情感之間的「最適」距離,在時空的演化之中所顯露出來的狀態。
高空的角度必然寬廣,所能涵蓋的範圍大,除了體積之外,無論是人為的產物-垃圾、空箱滿佈地面的牛肉碎塊與血跡,或是呈現一片淺紅的紅鶴群,最令人震懾的就是「數量」。「角度」也是很有趣的主題,如高空觀看明治神宮層層疊疊的屋瓦,環環相扣的合院。而當「角度」加上高空、陰影這樣的元素,所呈現出來的又是另一種主題。如沙漠中的駱駝商隊,俯望的角度,一隻一隻的駱駝僅剩不太容易辨識的小圓點,然而在高低起伏沙漠上留下的長長身影,卻反客為主,成為作品中更耐人尋味的主角。
透過高空攝影,特別能夠呈現人,以及地球的尺度。滿佈巨大裂痕的南極冰山上,狂風吹襲後一片狼籍的森林,孤伶伶的人影,越是渺茫不可見,越顯的自然的偉大,以及深不可測的可怕力量。然而這渺小的人影,卻也不甘示弱的竭盡其破壞之能事。人定勝天,是這樣子的嗎?
這是相當令人感動的攝影展,無論是畫面、主題,都讓人的情緒一下子盈滿-複雜而深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