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8

the apprentice 2

Street Smart的Tana,由於長期擔任Sales的緣故,因此一直給人積極、和藹可親的印象。在前幾次的比賽中,她每每能發揮創意,帶領隊伍走向勝利。

在決賽中,Tana負責籌劃紐約市爭取2012年奧運主辦權的表演賽。過程中只見Tana有好點子與創意,卻缺乏規劃與管理的能力。她無法將想法邏輯組織起來,相對的也無法將事情安排給合適的人執行,整個Project看起來華而無實,像是一把鬆散豔麗的花束,表面上風風光光,事實上卻明顯發現,缺失重重。

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幾點:Brochure印製出錯時,她將責任推給負責的屬下,但是屬下卻認為,自己根本沒有被指派校正的工作。現場找不到美國國旗,只因為Tana認為世界國其中一定包括美國國旗。許多運動員感到茫然,每個人都不知道下個階段該做些什麼,甚至包括紐約市長。
再比對前一次T-shirt設計時,Tana對於不重要細節的執著,卻忽略了其他重要事項,她的能力給人一種見樹不見林的感覺。

Tana最後被Fire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她對屬下的態度讓人不敢苟同,不但傲慢而且口出穢言。她自己則認為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得到了一群非常難配合的屬下。但是在我看來,屬下無法和她配合,是因為能力的不足,使之無所適從。活動進行時,狀況百出,這是因為事前缺乏規劃,Tana卻又一口咬定問題出在執行的屬下。她非常在意自己「老闆」的身份,希望屬下都可以遵從她的命令,但是卻又無法針對Project下適當的命令。這一階段帶領的成員,是由之前被Fire的人中選出來的,本已具備獨當一面的執行能力,當成員臨機應變,解決問題時,Tana又指責他的不是。

Book Smart的Kendra,負責電玩遊戲爭霸,必須面對許多贊助廠商。Kendra的創意絕對不輸給Tana,但是她更令人佩服的是組織能力與執行能力。她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到問題的癥結並且適當解決,在T Shirt競賽中,第一時間就掌握Fanclub資料,成為致勝的關鍵。
Kendra的隊員和她的相處模式,正好和Tana成為極端的對比。好的領導,讓員工有方向,有成就感。電玩爭霸戰的活動,辦的非常的成功,Kendra當仁不讓,成為最後被僱用的人選。
Kendra是University of Florida語言學(Linguistics)畢業,參賽前從事房地產事業。也許她的邏輯與組織能力來自於語言學的訓練。在The Apprentice時間常常刻意被壓縮的Project中,需要的不只是理論基礎,而是內化的知識,才能在極短且極多限制的條件之下,發揮自己的能力。關於這點也許Trump的話可以說明,他認為參賽者來自Book Smart或是Street Smart都無所謂,但真正需要的是一位Business Smart!

【對於Tana--NYC 2012 Athlete Challenge的建議】
1. 好的Idea必須配合好的執行,對的事情必須配合適當的人。Tana在讓自己的創意飛的太遠時,應該即早收心,保留規劃與安排的時間。
2. 好的Project必須是全面的,甚至是具有時間性的。並非創意或是天外飛來一筆的點子所堆砌起來。參與活動的運動員,想必在心中對舉辦單位留下相當不好的印象,而這種印象可能影響往後合作配合的態度與意願。
3. Tana個人的態度有問題,她很容易忽然變得具有攻擊性且桀敖不馴。在輸掉這次比賽之後,仍在她個人網站發表「不服輸」的言論,對於Trump與節目製作單位大加撻伐。個人能力之外,態度影響她與人互動溝通,自然無法和屬下和平相處,獲得他們的支持、信任與協助。

2007/03/07

因果關係

記憶中,小時候,家境不是很好,沒有零用錢,當然也沒有糖果點心零食。家中的小孩很多,各個嗷嗷待哺,都靠爸爸一人微薄的薪水支撐著。

爸爸的工作需要輪班,一兩個月一次吧,大概10點才回家,有時他會帶著宵夜點心,可能是臭豆腐、可能是炒麵、可能是木瓜牛奶,口味常常換,對於爸爸的機車,噗噗來到家門口的聲音,總是充滿期待,希望落空時不免失落,但是聞到香噴噴的味道時,孩子心中的那份幸福,是非常難忘的。

那一份記憶,一直留在我的心中,一直到我有了固定而卑微的工作,偶而晚上要加班或是上課,回家時就養成了習慣,天寒時買了充滿濃濃薑湯清香的熱豆花,天氣熱則是巧克力冰棒,一樣,口味常常換。

2007/03/06

the apprentice

Net Worth 與 Magna,被指定的任務如下:
1.為美國歷史悠久的T-shirt廠牌 Hanes 設計50週年的紀念限量T-shirt。
2.關於產品設計,兩個隊伍都被分配到了知名度與能力相當的知名平面藝術家。
3.販售的地點在當地Scoop服飾店。
4.在隔天就要設計完成並開始販售,而營收多者為勝。

策略使用如下
Magna
1.產品:設計內容並未加干涉,由設計師(Romero Britto)自由發揮兩種主題,最後選擇其一。
2.促銷:利用設計師本身的知名度,由Fanclub email的資料,發出訊息。販售當天在店內陳設該設計師的簡介。
3.定價:約25~30美金(兩款)。

Net Worth
1. 產品:由於Tana曾經從事服飾相關工作,因此一開始對於構想就有深層度的參與。當設計師(Burton Morris)依據其構想繪製出作品之後,Tana又突發奇想,依照過往成功的經驗(某個冬季奧運會上,她在10元購得的T-shirt上,加上水晶的飾品,成功將售價提高了兩倍),決議在圖案上(象徵美國精神的星星)增加水晶飾品。為了這個水晶飾品,兩名隊員花費大半時間尋覓相關產品。
2.促銷:僅利用當天店內銷售與門口發送傳單。
3.定價:約45~55美金,加上水晶者需加價。

實際銷售的結果,Magna的定價較低,售出100多件,相較之下,Net Worth的定價明顯高出許多,銷售量則為30多件,最後為Magna獲勝。

其實由於兩個隊伍的時間都壓縮得很緊,因此我覺得當下作的很多判斷,都是果斷的決策。這種直覺巧是分別為兩隊成敗因素。Kendra在第一時間就決定善用藝術家Fan Club的資料,Tana在產品設計上率性的修正,卻忽略了宣傳。

依照Magna打著設計師Romero Britto名號加上限量的作法,其實將定價定的更高也不為過。不但不會影響購買意願,反而更提高收藏的價值。Net Worth想利用附加價值增加售價,但是當場加工,大大降低整個產品的「格調」,我很想說,很多人要是知道她是當場才用類似膠水的東西貼上水晶,應該就不太想買吧。

單就產品來看,就可以看出兩個隊伍對於設計師專業與重視的程度不同,我對於Tana任意在圖案上增加東西的作法很不以為然,大大的破壞了設計者的原創。如果原本就有這種打算,是不是應該在設計師規劃時就應該考慮進去,設計出具有一致性的成品,而不是事後才以補釘的方式來「塗改」。如果他們能夠將每一件T- shirt都看成是設計師的「作品」,或許就能更早體認到,以設計師名氣來作噱頭的成效。

活動時間有限,這對於整個Project來說是限制也是機會,仔細看了兩個隊伍的產品,事實上Net Worth的作品比較具有長遠的影響性,因為是以「美國精神」為主要的創作主題,較能反應Hanes的歷史與紀念性,反觀Magna的作法,只是設計師眾多作品之中的其中一款,限量發行也只有288件,鎖定Fan為主要客群,當這些人(約3000人)消費完畢後,在開創新的客戶方面恐怕必須花費較多的時間與成本。因此如果將販售的時間拉長,我反而覺得Net Worth的作品較為突出。

這個Project執行到一半時,原本以為售價會成為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為Magna兩位團員對於定價有很大的歧見,其實其他部份的問題也是如此,爭論不斷,但最後卻是因為宣傳而決定成敗。Net Worth沒有花太多時間思考宣傳的問題。

另外在個人的謀略上,Net Worth成員中的Alex,連續失敗四次,在重新選取組員時,有意無意讓Magna兩個相處非常不融洽的團員Kendra與Graig在一組。此時的抉擇,可能是決定敵人,或者是選擇合作的夥伴,Alex的作法屬於後者(決定Magna的組員),算是城府較深,但是反而不夠大刀闊斧,太過消極,Trump在批評他時,說到,「當你的組員犯錯時,你沒有據理力爭,反而是眼睜睜的看著她犯錯」。Alex這樣的行為模式,可以看出兩個端倪,其一,因為他太在意最後成敗,導致在合作Project的時候,並沒有完全將另一位女成員看成合作對象,而是「暫時」在同一陣線的對手。其二,他對於自己並沒有足夠的信心,去反駁對方的意見,堅持己見。

原本 Trump對於固執於水晶珠珠的Tana較不滿意,但最後卻因為Alex的態度問題,而Fire了Alex。Alex在描述自己過去輸掉的比賽時,不但記錯了次數,對於失敗的原因也含糊不清,反倒是Trump,對於那些時間與事件,指證歷歷。Alex在離開會議室時,將 Trump的反應解釋為,「我不知道他那麼在意我是不是記得失敗的次數。」其實單就是這一點,就可以明白Trump的抉擇是對的,因為一個人如果沒辦法從失敗中記取教訓,又怎樣能夠在未來的工作上避免這些錯誤?Alex有意無意對於自己輸掉的比賽閃爍其詞,避重就輕,反而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原本以為,Alex可以一直把握著某種老二心態,分組競賽中,永遠跑贏一個人就好。雖然總是在落敗的隊伍,但只要在會議室時,用卓越的口才贏的了其他人,就可以一路過關斬將,敗部復活。策略性的讓另外兩位感情不睦的成員在一組的作法,也顯示出Alex機巧與善用計謀的特性。

Magna的兩位成員,雖然從頭吵到底,但至少雙方都是一意的想把Project處理好,在這次的競賽裡面,他們贏了Alex的處心積慮,與Tana忘記問題的重點,否則這樣爭吵不休,在團隊中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2007/03/05

call in與聽音樂

現在的新聞頻道,晚上九點鐘幾乎不成文的連成一片帶狀的政論綜藝節目,而且多數開放call in,也就是由觀眾進線。

最近社會政治事件(自創名詞,就是披著政治事件外皮的社會新聞事件)頗多,call in節目也熱絡很多,請到節目中的特別來賓,似乎也越來越綜藝化,能言善道還要情緒高昂激動,顛三倒四還要言之疑似有理。

觀察身邊熱衷於觀看這些政論綜藝節目的人,其實,他們就像是在聽音樂。少部份人會說,我就是喜歡聽音樂,什麼音樂都沒關係,有個背景就好。大部分人會說,我喜歡聽古典、搖滾、熱門、舞曲、爵士....等等,大概很少人會故意聽自己不喜歡聽的音樂吧。call in綜藝節目亦是如此,聽者盡挑些自己想聽的意見捧場,對於和自己持不同意見的給予批評,客觀公正?根本不需要吧,綜藝節目需要的是噱頭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