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29

BUNNY



小白兔被嫦娥帶到月球上後,一直住在坑洞809號裡面,他不愁吃不愁穿。可是在坑洞809裡住久了,覺得煩了,想到上面的世界去看看,於是開始奮力的往上跳,可是坑洞時在太深了,而且又是稜稜角角一堆尖銳的岩石,他美麗的手掌被劃傷了,白色的毛皮沾滿了骯髒的鮮血,他不屈不撓,每當抬頭看著靜謐宇宙的深邃,就更加激發他跳出坑洞的欲望。

一跳..再跳..有天,他一躍而起..高高的越過了坑口的小丘..,他好興奮阿..,所有新鮮的事物..冒險一一浮現在眼前,當他優雅的著陸,卻對眼前的景象感到迷惘,因為,他發現,他,身陷在,另一個坑洞之中,「坑洞810」....

這時傳來嫦娥的笑聲,「白兔阿..你不知到整個月球表面都是坑洞嗎?一定是沒有好好唸書喔...喔..呴呴呴呴呴......」

I FORGOT

有一個老公公,因為背負了太多的責任,經歷了太多的人生無常,他感到又累又辛苦。

開始羨慕隔壁鄰居的小孩,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卻也無憂無慮。

他仔細的想了想,是因為..自己有了太多不好的遭遇吧,因此..為了追尋快樂,他決定啟程前往山中。,希望山神可以幫他解決問題。

走了很久..跋山涉水,天啊..這種苦又一一的印記在他的記憶中了,好不容易找到了在湖邊洗臉的山神,「山神...請你發揮你的魔力..幫我把這些不好的記憶磨滅吧」,山神看著他滿臉歲月痕跡的臉,想了一想..,「要解決你的問題.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方式:第一..我讓你重新走一遭..這次你要自己知道避開那些不好的記憶。第二..我讓你喝忘憂水..幫你把那些不好的記憶磨滅。雖然我的法力無邊,但是這兩種都是違反自然運行的..,我不能做這種事,所以都不可行,但是我可以教你..如何不依賴我的魔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不好的記憶消除..」

老人拜了一揖..「請山神賜教..」

山神抹掉臉上的水珠..「首先..你要先知道..這些不好的記憶是怎樣發生的」老人想了很久..他記得自己不得長輩緣,但是..卻忘記這種感覺是何時發生的..搞不好是小時候被老師打了一巴掌..,從此就對長輩唯唯諾諾..導致今天的地步,他記得自己一直窮途潦倒..卻不知到原因何在,他知道自己為了教育子女.含辛茹苦..最終換來不肖的子嗣..,卻不知到自己的管教失當或許是最大的原因,一切的痛苦..都那樣神奇的,只是將不愉快的感覺留下..事情的始末卻一點都記不清楚。

老人左思右想..只好根山神說,「我實在記不起到底是發生了哪些事..但我很確定我很痛苦」,山神..「那..你還要我幫你消除什麼痛苦的記憶呢?因為你早就都忘記啦..留在你心中的只是感覺而以啊..更何況這些事件在發生的那一瞬間都已經結束,我實在不知到可以幫你什麼忙」

老人想想也對..頓時豁然開朗,高高興興的下山去了。

可能是又開始累積一些不好的情緒..,等幾年後再去找山神,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歲月不饒人,所以離開人世之時..是在不快樂的狀態下,恩..這樣應該會很後悔吧:P

UGLY DUCKLING

醜小鴨是著名的童話故事,以前小時候對這個故事並沒有特別的喜好等自己長大以後回想醜小鴨裡的故事情節,卻有一種淒涼的體會。故事中醜小鴨從小生長在鴨群中,除了長的不像鴨被大家謔稱為「醜小鴨」之外,他被要求行為像隻鴨、吃飯像隻鴨、游泳像隻鴨...,同時也因為他的「與眾不同」,而受盡「同類」的排擠。原因只因為..他不一樣。

故事的結局是非常有技巧且具有正面的意義的,醜小鴨之所以不同,是因為他本來就不屬於同類的鴨,更甚者,他是比鴨來的高貴美麗天鵝。

就像很多現代人認為安徒生童話或格林童話是為成人撰寫而充滿寓意一樣,這個故事中似乎也可以看見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批評與看法。即使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故事也屢見不鮮。天才兒童如愛迪生之類的,在幼年時代被老師視為白癡,許多藝術家因為想法不同而被視為異類與不入流,種種情形就像民主的多數暴力一樣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尤其在某些思想封閉與自我意識高漲的環境或教育體系下,所謂的「主流與正統」的想法一次又一次的強姦著我們多元的想法,從此創意與靈感被抹滅了,天才兒童最後真的成了白癡。

如果你也是「醜小鴨」受害者的一員,請不要放棄希望,有一天你會蛻變為美麗的天鵝。如果你是專門利用多數暴力打壓他人思想的「扁嘴」請不要得意,多多檢討自己吧,搞不好哪天「扁嘴」也會變成「醜小雞」或是「醜小鵝」!

2004/01/28

JUST A DREAM

她坐在南下的火車上,回想過去以來發生的事情。
懂事以來就住在外公外婆家,台北市區一棟公寓的五樓。外公是公務人員,外婆是小學老師,從小就在物質與心靈都比同齡小孩優渥的情況下成長。
她也沒有辜負身邊所有人對她的期望,求學期間一帆風順,畢業後成為一名高中國文老師,她的第一志願。
一切似乎理所當然,事情發展完美的令人快要窒息。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一封信,來自一位自稱是親生叔叔的人。滿心疑慮的向外婆詢問。
一向以來他被告知,母親和生父結婚五個月就離婚,回到北部娘家,此時已經懷孕,但在產下他之後卻不幸身亡。
他曾經在放學後哭著向外公傾訴,為什麼沒有像別人一樣,有爸爸媽媽。也曾非常好奇,想知道父母是怎樣的人。睿智的外公總是可以安撫他。
「你是父母的鏡子,也是他們的延續,他們是怎樣的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你所表現出來的價值,是否讓外人重新定義你的父母所給予你的天賦與個性,同時也是他們的。」
於是乎他培養了一種「往前」努力的積極特質。
然而來信的內容卻在一瞬間將他已經建築好的信念堡壘擊垮。叔叔的來信中表示,父母當年並未離婚,而父親於日前過世,法律上仍為長女的他,必須南下一趟處理相關事務。
出發前幾次和叔叔通過電話,一直以來和他的成長歷程平行發展的故事,讓他驚訝。一個完全無法想像的全新世界在他眼前,就像月亮的黑暗面一樣,永遠見不到陽光。
火車忽然停電,一片漆黑。他開始暈眩,認為這是一場夢,但究竟是之後發生的片段是夢境,或者他正從夢境中清醒?

2004/01/27

SIMPLICITY

人總是喜歡為複雜的事情下定義,似乎不透過這樣的動作,就無法瞭解事實的真相,無法分析統計歸納計算獲得結論,然後自以為已經掌握一切,然而這就像是電腦中的數位影像一樣,清晰與否,不過是解析度的問題,解析度越高,越「接近」擬真,然而無論如何,終究只是「趨近」,不會是相等。

但事實真的那麼複雜嗎?其實解析度高低也罷,不過是一張照片罷了^^

Shostakovich 24 Preludes and Fugues op.87

唯一的鋼琴與單一的旋律,或許在音符與音符之中充斥著過多縫隙,當音樂漫溢在空間中時,幻想身邊成為白牆、薄紗與陽光組合成的結構,宛如置身於另一度空間。

音符在空間中緩緩的跳躍,伸手似乎就可以觸及,但動作往往比敲下琴鍵的雙手慢了一點,於是開始思索與猜測,一連串的音樂組合之後,下一個音符會出現在空間中的那個位置?整個人就浸淫在樂聲之中,不斷盤旋追逐著頑皮的音符,轉阿,轉阿,頭也暈了,搞不清楚這是夢境或是實境。

如果配上空氣中瀰漫的咖啡香,我想我會醉的更離譜一點。

背景音樂:Shostakovich 24 Preludes and Fugues op.87

BT-IMA

重複的音樂與變化不大的節奏,不斷的以細微的差異建構著聲音的空間,同樣的旋律可以不斷蔓延,長達數分鐘,可是我依然耐心等待。

是因為提高了聽覺對轉變的期待,抑或是同中求異的美學觀作祟?逐步綿延攀升,層層累加的音樂厚度,驟然轉變,接著引發心中無限的情緒奔放?

所以我願意等待,承受單調枯寂,只因為我曉得音樂的把戲。甜美的旋律終將出現,萬綠叢中的無比華麗。

2004/01/26

FISHTANK

一個好的 理想的魚缸就像是一個小的生態系,魚、植物、水、浮游生物,可以達到自給自足的循環狀態。不過這只是理想狀態,通常還需要一些輔助和照料。

如果把都市看成一個魚缸,把人的生活看成一種生態體系,那麼最完美自然的狀態就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聚落,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閱讀古老文獻中的聚落歷史,因著地理環境社會文化而產生的人群,總是充滿著先人的智慧與足跡。

然而這樣的平衡狀態卻因為外力因素而被打破,不再輕易平靜,比如說人口激增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外界的接觸機會頻繁 增加環境的變異,就像是一個常常有新魚加入 舊魚退出的擁擠魚缸一樣,當然要自然而然的達成彼此調和是相當不容易 甚至是不可能的事。

於是這時候需要一個臨界於都市居民之上的管理者,進行規劃與協調,這個角色有點類似魚缸的管理者吧。

寫到目前為止,只是為一個管理制度與規劃制度合理化,反正現在都市計畫與規劃,大概是大家都有的一般觀念吧。其實我更想表達的是,在過渡規劃,或者採取嚴格規範的都市計畫,其實都是扼殺都市生命的主要因素。

我認為如果把規劃的層次劃分,大概可以有幾種狀況:
1.完全不規劃--這在目前的生活狀況下 大概是最糟的一種
2.主觀意識的規劃--完全不考慮現實狀況與都市居民的意見
3.過渡集權規劃--雖然有很好的規劃 但卻要透過高壓限制都市發展,大概在中國大陸蠻常會看到這種情形吧,扼殺都市生命力。
4.回歸生態體系的規劃--非常熟悉都市居民的生活習性 同時能夠掌握一定時間內都市成長的潛力與變化的走向,做適度而廣泛的考量與規劃 讓城市與居民同時成長的規劃。

第四點是理想的狀況,如果以魚缸來比喻,就像是我們先瞭解了每種魚之間的習性,然後在魚缸裡擺上一些適合他們成長居住的道具,比如說 一些空心磚啦 小山洞啦等等,當然我們並不會去限制孔雀魚住山洞809號房,老鼠魚在空心磚403號玩耍這樣白癡的事情,可是當我們看到這些魚會接近這些道具,並且自得其樂 健健康康的成長 那就是成功的規劃。然而要是魚兒會主動去發現生活的方式,那就是更有意思的事情。

很多魚都喜歡在出氣口的地方做游泳練習或是做SPA等等,這些意料之外的事情 幾乎是到每個有魚缸的家裡,最常聽到 也最有趣的話題了,回到規劃上來,這樣的規劃其實相當困難,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沒有規劃」。想想這樣的邏輯,為了要給居民自由,所以 我們給他們空白的空間,這的確很合理,因為什麼都沒有的白紙,就是最好發揮的素材,可是 這不就是沒有規劃嗎?這就是回歸到最原始的地方。

MINIMALISM

我最早聽MINIMALISM的音樂,大概就是著名的PHILLIP GLASS還有STEVEN BROWN。印象比較深刻的是GLASS不斷在同樣的幾個旋律中重複排列,還有編輯為人聲的合成音效,整首歌可能就一直聽到男聲女聲不斷的「DO..SI..LA..DO..SI.LA..」其實這就是一種VARIETY IN UNITY的手法吧,即使大部分統一,但還是竭盡的在小部分做細微的變化,類似的手法還有不少。

MIES 的名言「LESS IS MORE」,晚期被VENTURI的「LESS IS BORE」一舉推翻,我想在文字遊戲上去探討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我自己倒是覺得所謂的MORE或是BORE,其實並沒有一定的準則與標準,或者應該說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和環境、人、時空的參與有絕對的關係。

我曾經一度非常著迷於MEIER的白色建築物中,各個角度的立面剖面宛如DE STIJL在平面上的構圖令人心曠神怡,大量的採光開放的視野空間的變化所提供的新感受。但是相反的 MEIER的空間最常被批評為均質與沒有個性,全白的建築物雖然是對材質的一種新詮釋,但偶然也可能流於以一貫之的詬病,建築本身容易和人脫離 看不出人居住生活的痕跡。

太過堅持這種所謂的理念就很容易陷入一種偏執,與近乎潔癖的情節,某條線某道牆似乎變的無可取代,久而久之也難怪會有人覺得BORE。

日本當代的建築師中,開始了一股檢約風,塑造一種當地寺廟中灰色沙地與庭園寧滯的力道與美感,如安藤的空間,總給人一種神聖與神性的感受,不管是有名的教堂、都會中的小住宅、或是美術館..

這種「空」或是「留白」所製造的空間效果,相對於錦上添花的空間自然顯的令人印象深刻,對材質的表現則是誠實與坦率
但這些所謂的語彙,似乎被濃縮精簡到最小的程度。再被套用在台灣的某些空間上,到處可以見到茶藝館、KTV、網咖、髮廊,一整排外露的型鋼與帷幕玻璃牆,有事沒事就一整片的清水泥模版牆壁,而且是假造的 並不是真的做這種工法,老實說 看久了實在會有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覺。

我一向認為要探討空間的語彙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情,材料與局部造型當然非常容易討論,但是「空間感」這種看似抽象但是又具體的感受,實在很難用傳統型態學的分析來探討,想想新古典主義時期從平面圖來做建築的型態學分析,也不是不行,只是 那和真實空間的情況落差還是蠻大的。更何況現代建築充斥著畫不出剖面的複雜空間,而空 留白 LESS 神性等等抽象的感覺,就更不用提了。

MUSIC IMAGES

大約92年左右吧 因為觀賞WOW WOW TV的時裝秀,讓我開始對服裝配樂很有興趣,比如說(三宅一生)小野彥成的音樂 還有drum club的音樂,一堆當時剛接觸的電音...

其實早在剛聽到simon turner的the last of england時,就對電影配樂添加了幾分憧憬,當年只有一片跟朋友CO來的TAPE,沒看過電影,每次不斷的重複播放音樂,依照著對電影內容的一點點瞭解,想像著每一段音樂出現的事怎樣的場景

在the last of england(英倫末路)配樂裡面,有一段是以變調的BACH平均律:聖母頌 PIANO SOLO開始,感覺起來像是一個小朋友沒事在玩著鋼琴鍵盤,這時背景傳來母親說畫的聲音 與兒童在院子裡嬉戲的笑聲,我自己想像 這一幕要傳達的大概是兩類訊息吧,不是諷刺中產階級閒適的週末午後,就是要傳達風雨前的寧靜,因為在音樂的後半段急轉直下,變的嚴肅又沈重,甚至是成年女子泣訴的聲音(是tilda swinston的聲音!!)

還有一首非常輕快的作品broadway boy,這首歌和其他的作品差別很大,不過倒是和turner以前king of luxemburg時期的音樂可以產生聯想,這時想到的畫面類似是美國一片光明燦爛的城市景象,令人充滿嚮往之心,這大概是要反射當年英國的一片狼藉吧。

就這樣靠著音樂想像電影片段 經過了幾年,(因為英倫末路是小成本獨立製片..不容易看到哩),終於有幸在映像社活動中看到這部影片(大一 當年的節目表我還留著哩)。坐在螢幕前面的我,面對如之前所知道的影評(jarman把這部片子處裡的像是超長mtv 強烈的色彩 幾乎沒有對白 只有旁白 )早在腦中複習過幾百次的想像畫面,和眼睛所看到的電影畫面重疊在一塊了。

現在還有另一部電影的畫面也在腦海中想像著,就是jarman的另一部電影garden,靠著CD側標只能獲得一點點訊息哩,不過曾經在日本看到這部電影的 恩 算是攝影專輯還是什麼,對拍片的那個花園有詳盡與優美的記載著。

常覺得自己這樣長篇大論 不知道想說什麼。今天天氣轉涼 下著小雨 舒服,背景盡是simon turner的實驗音樂,聽kendall turner overdrive的displaced links(一張turner作品的混音專輯),聲音斷斷續續的傳出來,有時混在雨聲中,有時逐漸浮現的節奏又佔領了大部分的聽覺神經,感覺 很恍惚....。

MUSIC-01

搖滾樂本來就是一種庶民文化,一種集合通俗、流行、娛樂等等於一身的文化,這樣說並不是貶低搖滾樂的地位,只是和偏所謂(*)學院派的當代音樂比起來,的確就是這麼一回事。

(*)這裡加「所謂」兩字,是因為我對「學院派」這個名詞並沒有完全認同,只是暫且不太嚴謹的借用著。

不過即使是所謂的學院與非學院之間,本來就是非常模糊的境界。比如說JOHN CALE啦SAKAMOTO這種的,都是正規音樂背景訓練出來的,但是還是可以玩非常流行(只是相對的形容)的音樂,而也有許多不是科班出身的樂手,做起嚴謹的音樂有板有眼,(這裡我不敢隨便舉例啦 因為這類樂手及作品, 並沒有獲得所有學院派的認同)

既然是兩個不同層次與境界的東西,要用相同的一把尺來衡量就有些問題,舉個例子來說吧,在搖滾樂界玩experimental這群人,和contemporary樂手作出來的音樂,本來就是無法互相比較的東西,因為這之間只有差異 沒有孰好孰壞,或許在具有理論與實務背景的contemporary樂手眼中,ROCKER所謂的實驗顯的無知、幼稚、通俗、不專業...anyway
不過也有些具有相當背景的樂手,反而選擇以通俗文化的形式傳達自己的創作理念,或許是因為通俗文化具有特有的生命力與張力,或許是這樣的主題與他們的理念相仿,當然也很有可能只是單純的想跳脫束縛 叛逆一下無妨。

PARIS MATCH

PARIS MATCH是STYLE COUNCIL很有名的一首歌,還有一個TRACY THORN主唱 BEN WATT(其實就是EVERYTHING BUT THE GIRLS)彈吉他的版本。

其實就歌詞而言,是描述簡單的一見鍾情劇情。男主角在巴黎的街道上與一位美麗的女士邂逅,之後心中一直蕩漾不已,因此按耐不住,冒著巴黎市區的小雨,不斷的在街道中穿梭搜尋那位女士的背影...

TRACY THORN的版本聽起來JAZZ味十足,而且緩緩的唱腔有點像是喝過一點小酒之後飄飄然的惆悵感,倒是PAUL WELLER本人的版本要苦悶的多,尤其最後一段結尾前和D C LEE合唱的部分,真是讓人替他感到悵然所失....

講到PARIS MATCH就讓我想到這首歌,L.A RAIN是GOTHIC團ROSE OF AVALANCHE的一首歌,內容和PARIS MATCH有些雷同,但是卻又更有趣。

在洛杉磯一個下雨的日子,男主角看到一個女子站在雨中,他覺得這個女子非常美麗,可是等到第二天天晴之後,他又看到這名女子,卻覺得他看起來沒有那麼好看了。詳細的內容我有點忘了,我剛常試著想要把歌詞找出來,不過很難找哩,這是一首非常非常有趣的歌。

主唱的唱腔是LOU REED式那種念唱式的,音域又比較低(就和許多GOTHIC團一樣 低音系的男主唱),整首歌的節奏有點緩慢,背景是沈重而規律的鼓聲,旋律也沒什麼太大的起伏,冷冷的唱出一段故事。

Panic

原來現代人對看不到摸不著搞不清楚的東西有這麼強烈莫名的恐慌,心靈脆弱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簡直到了科幻電影情節的境界。

如果說身為人本應具足(這是假設而以)思考與心靈能量(或力場 越說越玄),照目前這種狀況來看,人們的心靈能量應該是相當相當的低,近乎於0吧。

其實好像一直都是這樣,要不然為啥很多人都怕鬼啦、幽靈啥的。

外殼的保護越完善,相對的內在就愈顯軟弱,是這樣嗎?

idiot savant

所謂的idiot savant白癡專家,就是電影雨人中的那位主角,明明在生活的其他部分一團遭 什麼都不會,可是卻獨獨在記憶方面有過人的長處。

當然idiot savant的專長並不限於是記憶力,最主要可以分為幾大部分:除了記憶之外就是音樂與藝術。如10歲的自閉症小男孩可能是爵士樂團的鋼琴手,獨立作曲30多首,並自詡音樂融合Charlie Parker、Bill Evans和Thelonious Monk。連話都說不清楚的青年可以在乘直昇機鳥瞰倫敦市區後,幾乎無誤的將城市景象精準描繪出來。沒有過人能力的小男孩在頭部受損之後。忽然出現驚人的記憶力,熟知每天的天氣情形與曾發生過的事。

人的左腦主管邏輯思考,右腦主管記憶和藝術等,而這些人的特徵之一就是幾乎沒有邏輯推演的能力,但卻在右腦的能力上有異於常人的表現。於是乎有許多學者急切的想瞭解,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這樣的結果。

先離開這個話題。假設有兩種選擇(只有兩種),第一是什麼都會,但什麼都不出色;第二是什麼都不會(接近白癡的地步),但唯獨有一能力確是足以媲美世界級水準。你會選擇哪一種?

我想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屬於第一種,也應該不會選擇成為第二種,雖然無奈但卻也無大礙,總比身懷絕技卻連最基本的人際關係甚至是生活起居都無法處理要過的去,或者應該這樣講,縱然有著過人的能力卻沒有足夠的能力思考或是與他人分享,這樣其實還是有點可悲的。

不過既然身為當代人,或是科技代言人的專家,自然不會滿意於這兩種上天給我們的選項。科學家們希望可以讓正常人也擁有savant的能力,於是無所不用其極的使用各種方法刺激腦部,企圖創造全能的人類。

忽然覺得這些研究人員對idiot savant們的所謂研究,似乎有點....藐視了他們的尊嚴。這樣的作法類似於剽竊他們的特長,而刻意的忽視了隱藏在能力表象下所需承受的辛苦(包含他們的家人)。

從科學的觀點來看,這些專長可以算是「犧牲」了左腦的功能,「成就」右腦的某一種功能,另一種說法則是正常人為了有效判斷感官所接受的外在資訊,會自動「過濾」無效的雜訊。而idiot savant正是因為缺乏這種能力,照單全收的接收了外在所有的資訊,因此有了過人的記憶力。第三種狀況則是實驗顯示,某位受測者(頭部受損的小男孩),在使用記憶時腦部的作用部位較正常人廣泛許多,這三種觀點目前皆尚未被證實,看起來也似乎都頗合理,但除了第三種說法之外,前兩種都必須為「能力」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當然頭部受損也算是不小的代價^^誰來敲敲我的頭吧)

科學家的目的就是要創造出全能的人類,追求更真善美的境界,可是我懷疑,人類的本質就是因為有缺陷,就是因為不全然的真,不完整的善,有部分缺憾的美,才足以創造「人」存在的價值,除了上面第三種狀況的結論(就是多刺激腦部作用囉)之外,我實在看不出來為啥要追求那種不屬於人性的東西。